议案建议

关于提高市民素质 创建文明城市的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4-17 14:42:34    字体大小:【      】  打印

 

(埇桥区代表团 孔雪飞)

  眼下,我市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省级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通过“创建”,我市的城市面貌明显改观,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市民感知和接受到文明城市创建所带来的美好愿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创建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市民参与意识不够强,创建热情不够高;社会公德意识淡薄,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停车辆、践踏绿地、损坏公共设施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城郊结合部脏乱现象较为突出;乱贴乱画的城市“牛皮癣”现象仍存在较多等等。所有这些现象折射出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部分市民综合素质不高。

  创建文明城市,实质就是提高市民的素质。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的灵魂,在文明城市建设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归根结底反映在人的行为上,决定于人的素质,没有市民素质的提高,即使一时达到了标准,也难以有生命力。

  因此,我市应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抓手,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建议如下: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市民文明意识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先行,把“建文明城”与“育文明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引导,提高市民素质。

  首先,要制定市民道德标准。要明确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具体内容,细化文明市民的行为要求,让大家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其次,要加强校园道德教育。要从中小学生抓起,在各中小学开设文明市民课程,加强对中小学生如何做一个文明市民的教育,着力提高中小学生的文明素质。

  再次,要重视社区道德建设。要充分依靠民间与社会力量提高市民素质,应有意识地培育社区文化,从而熏陶和约束市民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努力扶植社区教育,利用社区资源,弥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不足。

  第四,要营造争做文明市民的氛围。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等传统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围绕提高市民素质开展主题宣传,使其成为弘扬主旋律的平台;同时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适时制作编发思想教育、道德规范等各类主题网页、短信、彩铃,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在宣传内容上,一方面要“扶正”,弘扬正气,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宣传外地文明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树先进典型,引导人们找准差距,奋起直追,让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另一方面要“驱邪”,就是要对歪风邪气大力批评、无情揭露,引导我们整个社会风气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完善公共设施,提供物质基础保证

  为改善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提供更多更好的设施和服务,是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基础性保证。但是,由于一些公共设施的数量还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使随地大小便、马路停车、乘车不顾秩序等不文明现象依然存在。这其中既有市民文明素质方面的因素,也有公共设施不完备的因素。因此,应该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增加经费投入,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从而使公共厕所、垃圾箱、社会车辆停放泊位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数量得到增加,且得到更合理的布局;使公共交通车辆的数量得到增加且公交线路得到合理的设计;使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益设施更加完善,为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供物质基础上的保证。

 

  三、创造良好环境,提供社会条件保证

  人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好的公共环境不仅能激活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对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反之,当人们置身于一个垃圾满地、秩序混乱的环境中时,他们也会跟随着不文明的“大流”,“传染”上乱扔垃圾、乱穿马路的毛病。因此,要深入扎实抓好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市场秩序、治安秩序和不文明行为“五大整治行动”,大力整治“摊点乱摆、车辆乱停、垃圾乱扔、广告乱贴、工地乱象”等“五乱”现象,通过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管理力度,提高不文明行为的成本,引导市民自觉摒弃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地便溺等不文明行为。通过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来凝聚人、影响人、提高人。人的素质提高后将会反作用于环境,使环境变得更加优美、更加有序。

 

  四、建立健全机制,提供贯彻落实保证

  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制定相关法规细则,建立健全各种贯彻落实的机制,同时人大、政协和媒体要积极发挥监督职能,形成合力,共同将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