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与法同行——访2017年度中国法治人物候选人武钦殿
(来源:《江淮法治》2017年第20期法制版,作者:张万金)
他,始终怀有对法律的崇敬和虔诚之情,20多年来,以极大的热情不遗余力地学习、实践、研究和宣传法律。从农村到城市,从院校到机关,从最高人民法院的专业讲堂到基层村支部书记的法治培训班,这些年他为不同人群讲授法律达百余场次。
他,判过案、写过书、又是硕士研究生导师,从审判实践到法学教育,从法律研究到出版专著,这些年审理过千余件民商事案件,主管过全市民商事审判工作,出版法律著作12部。
他,从司法审判转身到主持地方立法工作,2015年至今,共主持地方立法5部,地方立法工作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报道。
他就是武钦殿,安徽省唯一的首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曾被评为全省法院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民事审判工作先进个人、荣记个人三等功两次、个人二等功一次。现任安徽省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法官学院兼职教师,安徽省法学会民商法研究会副总干事,安徽省委讲师团专家库专家。
20多年来,武钦殿在民商事审判和地方立法工作、宪法精神的践行和宣传、法治政府的建设和社会矛盾纠纷的化解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作为中国审判事业的参与者、宿州市法治建设的推动者、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工作的开拓者、宪法法治精神的践行者和宣传者,他为全面贯彻宪法精神、推动依法治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日前,武钦殿被全国人大推选为CCTV 2017年度中国法治人物候选人。
2017年9月27日,记者在合肥采访了他。
法治宣传 在奔波中得到欣慰
应该说,中国目前的法治建设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现代法律制度基本健全。但现实中,仍然存在很多与法治不相协调的现象。比如,老百姓信访不信法;不少人相信权比法大;遇事宁愿托人情找关系,而不是找法律;败诉的债务人拿着判决不当回事等等。这一直困惑着长期在法律实践一线的武钦殿,他想,对大众进行法治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是利用一个法制宣传日就能解决了的事情。于是,在法律实践中武钦殿萌发了用实际行动进行法治宣传的念头。
武钦殿的法治宣传对象,可以说非常广泛。从党政干部到基层村支部书记,从大专院校的大学生到中小学教师、企业家,从从事专业法律工作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到普通的下岗再就业工人都是他的法治宣传对象。他凭借着对法治的信仰和丰富的法律知识,为普法对象授业解惑,解答一个个法律疑问。有一次,他给下岗再就业的职工讲法律课,一个职工突然提问:“这个社会是有权有钱人的社会,我们一无权二无钱,学法律有什么用?”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棘手问题,看着这位满脸着急和无奈的职工,武钦殿耐心的讲解了法律的作用:“这个社会并不是权和钱的社会,不然的话,那些有权的大老虎和有钱的富豪怎么会被一个个打掉呢?退一步说,如果真是这样,一无权二无钱的我们不更需要法律吗?其实法律赋予我们很多权利,老百姓最大的伤痛不是无权无钱,而是不知道用法律维护权利、行使权利!反而埋怨法律无用。”一段话使课堂平静下来,大家认真的听完这堂别开生面的法律课。
武钦殿的法治宣传形式多样。在审判工作中,利用开庭、制作判决书、接待当事人和接待信访等机会宣传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在立法过程中,把开门立法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切实让立法走入公众。在法规的立项、起草、审议修改等阶段,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在立法座谈会上,以宪法法治精神引导发言,避免地方和部门利益倾向。法规生效后,与相关部门共同开展宣传活动,把立法普法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在本职工作中宣传法律毕竟面很窄,一个个去讲既耗时间也耗精力,于是他萌发了搞讲座,把法律送到田间地头、企业院校的念头。
由于武钦殿法律熟、业务精,渐渐地请他讲课的就越来越多了。仅2016年以来,他就受邀为省人大、法院系统、检察院系统、市委和市政府、各级党校、律师协会、高等院校讲授《提高法治思维能力,依法履行代表职责》《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法治思维与法治政府建设》《民法总则与司法实务》等法治讲座几十场次。
除此之外,武钦殿还出版普法著作系统全面的进行法治宣传。特别是摆在记者案头的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被作为全国公务员法治培训教材。据了解,该书已是第二次印刷了。说到这本书,武钦殿侃侃而谈。
(图为武钦殿撰写出版的部分法律著作)
武钦殿说,从“一五"至“六五",我们的普法工作坚持了这么多年,效果怎么样呢?民众的法律知识增多了、用法的意识增强了,但法律的信仰和法治思维并没有培养起来。所以,研究中国国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国人自身,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法治营养,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融通之路,不单是法治中国的顶层设计者,更是每个中国人尤其是法律人需要思考和实践的。
鉴于此,武钦殿决定写一本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方面的书。2015年此书刚一截稿,就被人民日报出版社看中,当年11月出版,在全国公开发行,让读者对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有了较为科学而全面的了解。
地方立法 在严谨中取得成就
2015年5月,宿州市获得地方立法权。为此,武钦殿华丽转身,从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调入宿州市人大常委会,担任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宿州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宿州市城镇绿化条例》是立法法修改后新赋予立法权的宿州市制定的全省第一部、全国第三部地方性法规。这样一部地方性法规的出台,武钦殿付出了许多心血。
武钦殿告诉记者:《条例》整个立法过程,严格遵守《立法法》的规定,坚持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的地方立法原则,突出务实管用。我们首先考虑这个条例要突出地方特色,有针对性解决地方问题。其次是坚持惠民便民,让法立到百姓心坎里。《条例》在立法取向上把改善和促进人民群众的福祉作为出发点,在条文设计上把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落脚点。再者就是确保切实管用,注重立法的可操作、易操作。做到法规条文概念准确,规范内容明确具体,便于公众理解、把握和遵守。尽量减少原则性、宏观性和纲领性条款,增加细化、量化、可操作、易操作的法规规范,防止相关部门在落实实施法规过程中搞变通、打折扣,损害法规权威。
从2015年5月获得立法授权到12月制定《条例》,从表面上看,宿州市人大常委会仅用半年时间就制定了一部地方性法规,实际上,《条例》从立项到出台用了近一年时间,是在做足立法工作提前量的基础上创造出的“宿州速度”。
武钦殿说:“我们谋划立法工作早,成立立法机构早,建立立法智库早、建章立制早。真正做到了坚持未雨绸缪,做足立法提前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武钦殿和立法小组成员为了这部法规,共梳理出5方面21类问题,召开了20余次座谈会,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建议。经过十几轮修改,终于成稿。
2015年以来,武钦殿作为法工委主任主持制定了《宿州市城镇绿化条例》《宿州市市容治理条例》《宿州市农村垃圾治理条例》《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程序规定》《宿州市采石场修复条例》5部地方性法规。这些法规注重贯彻宪法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地方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受到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领导和上级人大的充分肯定。2016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就宿州市地方立法工作作了专题报道,两年来,全国15个省市人大组团来宿州学习、交流地方立法经验,有力地提升了宿州市的法治形象。
2017年4月18日至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全国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宿州市是安徽省唯一受邀参会的市。武钦殿在会议上介绍了宿州立法工作经验,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领导的肯定。
法学研究 在辛苦中找到快乐
自大学至今,武钦殿始终怀有对法律的崇敬和虔诚之情,法律不仅是他的职业,更是他的兴趣和追求。20多年来,武钦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法律的学习、研究中。这些年,武钦殿发表法学论文多篇,出版了《合同效力研究》《物权意思主义》等法律著作12部,其中有四部是法律理论专著。他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不少观点被最高法院的判例和司法解释采纳。
法学研究是个苦差事。武钦殿之所以孜孜不倦的撰文著书进行研究,一是因为有兴趣,二是因为工作需要。武钦殿告诉记者,想办好一个案件,要立一部管用的良法,不钻研法律是不行的。
还是他在民庭担任审判员的时候,他办了一些很普通也很普遍的案子,并从中得到启迪。
宿州市某县某窑场杨老板的儿子和女同学谈恋爱,男方给在深圳打工的女方20万彩礼,并领了结婚证。但是一天日子也没过,领证的第二年男方提出离婚。关于男方提出彩礼返还的请求,该怎么办?如果机械地理解司法解释的条文,领了结婚证的彩礼不用返还,没领结婚证的彩礼全部返还。就很不合情理。无独有偶,灵璧县某乡,一位姓张的妇女与同村的一个男人结婚5年,孩子也两岁了,可是他们没有领结婚证。男方提出离婚,并且诉求法庭要女方返还当年他家给的彩礼款。得知男方要当年的彩礼款,张某要跳楼。
面对这样的案件,武钦殿主张,法律一定是以情理作基础的,办案要正确理解法律,才能做到公平公正。杨老板的儿子与女友是领了结婚证,但他们没有真正在一起生活过。那个要跳楼的女人虽然没有和丈夫领取结婚证,但实际上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多年,并且有了孩子。机械地仅仅以是否领取结婚证作为女方返还彩礼的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这就要对“结婚”作正确理解。结婚应以爱情为基础,以自愿为前提,然后在一起共同生活,结婚证是法律上的形式要求,领证不等于就是婚姻。处理婚前彩礼不能仅凭一纸结婚证,法律要关乎法理与情理在特定情境下的平衡,才能在具体案件中体现真正的公平正义。
怎样正确的理解和适用法律?那就需要法官学习法律、研究法律、研究审判方法。武钦殿除了写书和发表论文外,从当庭长开始,就先后组织了“医患纠纷宿州论坛”、“(安徽省)涉电法律论坛”、“公司纠纷案件审判研讨会”、“民事送达问题研讨会”、“交强险法律论坛”等,专题研讨司法实务中的法律难题。2011年开始,为加强民商事审判队伍建设,提倡并强化司法民主,还组织了“全市法院民商审判法官全员培训”、“宿州市基层法庭庭长工作交流会”、“发改案件分析评议会”等,对民商事审判工作进行研讨。除此之外,武钦殿还倡导成立了由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骨干和法学研究爱好者参加的“法律适用研究会”,邀请安徽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淮北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知名法学专家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疑难案件进行专题研讨。
从事地方立法工作后,武钦殿又一边学习地方立法知识,一边认真总结地方立法工作经验、研究地方立法理论。根据宿州市三年来的立法实践,组织法工委同志总结出“宿州市地方立法的十点做法”等经验材料进行交流。2017年5月,立法经验材料之一《宿州市出台立法法修改后全省新赋予立法权的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入选安徽省依法治省经验材料。在总结地方立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武钦殿开始深入思考立法工作中深层次的问题,探索地方立法工作的规律。利用业余时间,勤奋笔耕,于2017年8月独自完成专著《地方立法专题研究——以我国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为视角》。全书共八章近35万字,近期将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统且有重点的讨论了地方立法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对于地方立法尤其是新设区市的立法理论和实践都将具有指导作用。
采访完武钦殿已是傍晚时分,合肥的秋雨渐下渐大。握手告别,记者倍生敬意。是的,武钦殿是个普通人,但他更是个法律人,他不忘初心,与法同行,在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