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大监督之力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宿州市埇桥区:
以人大监督之力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要充分利用埇桥区优势资源,进一步优化城乡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促进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打造产城融合经济矩阵,推进城乡治理提质增效,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日前,埇桥区人大常委会就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开展专题调研,并结合调研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埇桥区地处黄淮海经济区腹地,是安徽省人口大区、农业大区,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城乡融合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埇桥区围绕统筹城乡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全力打造“以城带乡、以乡润城、城乡融合”的皖北乡村振兴新样板。埇桥区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作用,围绕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有关方面开展系列监督,助力推动政策落实、项目推进、民生改善。
依法监督,督促重点工作加快推进
“系统治理思维还有不足”“ 环境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埇桥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区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埇桥区政府关于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后,结合前期实地走访调研情况,向埇桥区政府反馈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针对人大监督指出的问题,埇桥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组织有关单位、人员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扎实推进整改工作,一批群众关心关注、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整治,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城乡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效。
正确有效监督推动中心任务落实。去年以来,埇桥区人大常委会立足全区全面乡村振兴工作实际,开展系列调研,推动相关领域工作落地见效。围绕开展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管理使用情况调研,提升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安全性、合理性;开展和美乡村建设调研,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开展公交首末站建设工作调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造林绿化及林长制工作落实情况调研,全力守护好生态环境和林业资源,助力林长制各项工作走深走实;开展农村饮水安全情况调研,不断提升农村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听取区政府关于种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推动种业质量和制种基地规模提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使用情况调研,推进高标准农田建成民心工程、放心工程;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调研,提出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
依法履职,汇聚城乡融合智慧力量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是人大工作的力量之基。埇桥区现有全国、省、市、区、镇五级人大代表2288人,在推进城乡融合工作中,区人大注重发挥代表作用,强化代表履职,汇聚城乡融合智慧力量。
搭建代表多渠道履职平台。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人大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丰富拓展基层民主实践形式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建设,镇(街)建立38个人大代表工作站、村(社区)建立308个人大代表工作家站平台。依托代表家站等履职平台,推深做实代表“专题调研日”“接待选民日”“建言议政日”“走访群众日”“考评述职日”等履职载体,聚焦乡村振兴、就业增收、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堵点痛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组织代表高质量开展集中视察、专题调研、代表专业小组活动,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建议。
加大代表建议意见督办力度。引导全区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一线,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积极反馈社情民意,研究提出意见建议,建立意见建议交办、落实、反馈、督查、评估闭环式落实机制,注重区人大代表履职活动成果运用,更好地推动解决城乡融合发展的民生问题。
为了保障人大代表高质量履职,埇桥区人大注重提升代表履职能力培训,提高代表履职能力和水平。同时利用各级主要新闻媒体、人大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重点宣传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中支持和参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村改革的生动实践,激发代表履职热情,展示代表履职风采,引领代表凝聚合力共推城乡融合发展的社会力量,在推动埇桥高质量发展中体现人大担当。
同频共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埇桥区人大始终与党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持续释放监督效能,城乡融合发展展现新作为、新面貌。
经济发展实现质的跃升。2024年埇桥区地区生产总值806.5亿元,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5亿元,增长6.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入围“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区”,位列“2024安徽市辖区综合竞争力30强”榜单第4名,经济呈现回稳向好态势。
城乡要素实现合理流动。一是人才引育富有成效,全区共培育人才8.18万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0.69万人。2024年,全区共引育本科及大专3069人、硕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97人、技能人才5631人,新增乡村企业家558人。二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全区现有耕地263.1万亩,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达175.05万亩,适度规模化率66.5%。三是社会投资持续增长,202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4.2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553.73亿元。
城乡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一是一产业提质增效,粮食产量实现二十一连丰,获评全省粮食生产10强县;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获国家认定“绿色食品”产品5个,荣获全省农产品加工10强县。二是二产业量质齐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聚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绿色工厂”2家、数字化车间4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7家。三是三产业转型发展,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发放消费券730万元,拉动消费1.4亿元。推出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条,夹沟镇镇头村入选省级“休闲旅游精品示范村”,五柳风景名胜区获批“安徽自然教育基地”,埇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评“安徽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推动外贸企业健康发展,新设外资企业2家,新增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11家,实现进出口2亿美元,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不断涌现。
城乡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一是交通实现外联内畅,G206南外环至蕲县北、S229下穿盐洛高速完工通车,新建“四好农村路”500公里,农村公路保有量达7000余公里,栏夹路获评全省农村公路品质示范路。二是农田建设扎实推进,采取多种形式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改造提升6万亩,共建成高标准农田212.35万亩,“江淮粮仓”基础更加扎实。三是公共设施不断完善,深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改造老旧小区10个,完成征收项目9个,回迁安置住房7736套,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2069套,新增城市泊车位1.3万个,新建提升菜市场6个,实施小城镇建设“十个一”工程55个,完成矿山生态修复项目22个,治理农村黑臭水体113条,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五柳水库获批省级幸福河湖,绿水青山、大美埇桥进一步展现。
城乡公共服务优化配置。一是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优化城乡教育资源,新建、改扩建学校10所,合理配置师资力量。二是医共体建设步伐加快,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扎实推进11项创卫提升行动,大力推进中医药振兴,建成中医馆36个、中医阁41个,实现基层中医药服务全覆盖。三是强化农村社会保障,全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续保人数45.64万人,切实优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参保率,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基层治理模式探索创新。一是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治理体系,完善“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居)+网格党组织”四级联动机制,形成上下协同贯通、左右衔接有力的基层治理格局。二是激活“群众参与、共建共治”治理模式,积极培育乡村“法律明白人”,组织村居法律顾问与村“两委”结对帮扶,为村级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质效。三是提升“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治理效能,从化解热点矛盾纠纷和社会治理创新入手,探索出以“群众说事、政法说法、乡贤说德、公开听证”为主要内容的“三说一听”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逐年提升。
(文/马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