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闯新路 绿色发展上台阶——赴浙江省考察“五水共治”的调研报告
作者:宿州市人大    更新时间:2017-09-12 09:54:15    字体大小:【      】  打印

 

 

民建宿州市委员会

 

2013年底,浙江省委作出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的战略决策。几年来,全省各地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壮志,打响铁腕治水的攻坚战、持久战、巩固战,取得了显著成效。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样板。2017年4月16日-21日,民建宿州市委组织人员赴浙江省宁波市、绍兴市、杭州市、嘉兴市考察“五水共治”决策落实情况。

一、决策的由来

浙江省单位面积水资源量在全国靠前,但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浙东地区严重缺水。根据2013年浙江省水利普查公报,浙江省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760立方米,已经逼近了世界公认1700立方米的警戒线,还存在着水资源供需缺口大、结构矛盾突出、污染严重、有效利用率低等四大突出问题。2013年初夏,因为河流污染,浙江省多地环保局长被邀请下河“游泳”,浙江的水污染问题被推到了风尖浪口; 10月上旬,“菲特”强台风正面袭击浙江,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水环境问题再次凸显,由此引发了省委的系统思考。11月29日,中共浙江十三届省委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决定》,提出了“绝不让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底线要求,作出了“五水共治”的重大决策 。“五水共治”行动将时间表分为三年、五年、七年三步走,三年(2014-2016年)要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五年(2014-20187年)要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七年(2014-2020年)要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

“五水共治”的决策,对浙江新时期落实中央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统领性的战略意义。浙江省明确提出要以治水为突破口,把治水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号工程,以治水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倒逼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促进民生改善。

“五水共治”是系统工程,首要任务是治污水,每年确定一个目标,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成。决策实施三年多来,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今年是浙江省推行“五水共治”的第四年,目标是全面剿灭劣V类水,是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2017年3月22日,浙江省委、省政府隆重举行了剿灭劣Ⅴ类水誓师大会。

二、四个市的特色做法

四个市都全力全面贯彻省委决策,根据各自的市情、水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效落实工作部署。

杭州市:着力推动转型发展。积极推进“千塘加固”和“六江固堤”工程,农村饮水工程提升快速推进,解决“供水品质”问题。在产业转型上,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13家,整治低小散企业874家。比如,富阳造纸吨纸耗水由20吨下降到8吨,产品也由低端的白板纸向高端的食用药用纸转型。余杭关停8700亩的黑鱼和1572万平方米的甲鱼养殖,变身千亩荷塘、千亩花海,产值大大高于养殖,产业转型效益明显。

宁波市:突破黑臭河治理难题。宁波市共有河道11000多公里,共排摸出480条黑河、臭河、垃圾河。其中,黑臭河河道306条,长度646.7公里。宁波市扭住重点,主攻难点,把黑臭河治理作为突破口,三年累计投入治理资金13亿元,截至去年底,提前一年全面完成黑臭河治理,整治效果全部达到省定验收标准要求。通过综合治理,河流水质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优良,结合沿河休闲景观等设施的建设,形成了生态与人文相结合的亮丽风景线。

绍兴市:创新思路处理淤泥。在清淤之后淤泥的出路问题上,绍兴市高度重视,积极探索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法包括就地填筑、还桑肥田、造田造地。就地填筑是用于道路填筑以及作为花草种植用土等;还桑肥田,就是将无污染且肥力好的淤泥利用泥浆泵就近抽吸到桑地、稻田中进行还田肥田;造田造地,则是对水塘、低洼地、废弃矿山等进行填埋堆放,达到土地复耕、产生新增用地等目标。最典型的是将淤泥固化处理后,将体积缩小到只有原先泥浆1/3的泥块用于改造低洼地,柯桥区的滨海工业区通过这个办法,在“吃掉”了大量泥块的同时,“长出”宝贵的建设发展用地。2016年底前,全市已建成淤泥固化中心6个,年处理淤泥能力近500万立方米,既解决了运输难、堆放难问题,避免了二次污染,脱水固化后的泥块还可用于制砖、填筑等,实现了变废为宝。

嘉兴市:突出科技治水。2017年2月23日,环保部科技标准司、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和嘉兴市人民政府就“十三五”太湖流域水专项实施工作达成合作备忘录,在2017年至2020年这4年间,水专项“十三五”太湖流域(嘉兴市)中央财政资金将投入约1.7亿元用于嘉兴的科技治水项目。这项合作备忘录,对嘉兴科技治水工作来说,是极大的激励。科技治水的探索之路5年来,嘉兴市不断以科技创新破解治水难题。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就是城市探索科技治水的样本,其中的雨污分流、削减面源污染系统工程,结合了“低影响开发”的理念,构建了源头低影响开发系统,实现了削减面源污染和雨水径流量,减轻了市政管网的压力。该市还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把科技元素融入治水工作。石臼漾水源地、贯泾港水源地相继建设生态湿地,通过生态湿地的净化,大大改善了水质。由中科院研究所承担治理的51条河道实现了综合型生态治理,利用技术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物,运用生物降解、植物沉水等多种方式改善水质,并构建起相对稳定的系统,吸纳正常程度的生活污水。51条河道水质普遍上升了一到两个级别,绝大部分达到四类水以上标准。邀请浙江农林大学曹玉成教授,与乌镇镇政府共同实施“乌镇市河生态修复工程”项目,采用微生物菌剂强化法、水生植物净化法、生态浮床技术等方法治理河道。2016年,嘉兴市筹备举办了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论坛,邀请9位院士和相关专家,举行1个主论坛和5个分论坛,开展以“面向水安全保障的工程与技术创新”为主题的研讨交流,为嘉兴水环境治理和改善出谋划策。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嘉兴的“互联网+”渗透到各行各业,“互联网+治水”也为嘉兴“五水共治”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海宁市的“潮乡智慧河长”智能巡河软件系统,使河长通过手机便可完成巡查签到、发现问题“随手拍”并交办、整改销号等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秀洲区建立了“智慧河道管理平台”,技术上实现了“河长制”管理、河道在线监控、数据通告广播、河道信息公示、受理群众举报五大功能,实现了河长巡河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交办问题、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南湖区开发了“南湖区智慧畜牧生猪管理平台”,建立了涵盖南湖区生猪养殖户基本信息、防疫、饲料兽药使用、死猪处理、流通调运、出栏检疫以及畜牧业监管等内容的现代畜牧智慧管理系统,有效管控了畜牧污染源。

三、几点建议

1、下定决心把治污作为重要任务。“绝不将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浙江把实施五水共治作为推动全面转型、绿色发展的总抓手。对我市来说,水缺、水脏的问题更为迫切,尤其是宿城之内污水臭水黑水问题突出,人民群众反响十分强烈。下大决心系统解决水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不可延缓的地步。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明确提出,国家每年公布最差、最好的10个城市名单和各省(区、市)水环境状况。环保部将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每年进行4次排名,即第一季度、上半年、1—9月及全年,分别于4月、7月、10月及次年1月公布地表水环境质量较好、较差的10个城市及水质改善、恶化程度相对较大的10个城市名单。水环境状况差的城市,经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将取消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节水型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并向社会公告。这个办法即将实施,对于我市正在进行的“十六城同创”,将是巨大的挑战与考验,可以说,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建议市委从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动“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高度,下定决心系统解决水缺、水脏的问题,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走出新路。

2、全面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浙江的“五水共治”已经进行几年,取得较大成效,积累了很多经验。建议市委、市政府组织代表团进行系统考察学习,以利于工作方案的制定和推进。要求部门从更加专业的角度考察学习,如环保部门污染治理、水利部门流域整治、科技部门智慧治水、经信部门产业升级、发改部门项目谋划、财政部门预算安排、组织纪检部门奖惩激励、等等,认真学习真经,拿来为我所用,避免走弯路,早日见成效。

3、深入谋划系统解决方案。牢固树立“系统治水、统筹治水”的理念,坚决反对“单一治水、局部治水”的思路,切实谋划多重水危机的共同解决。古代治水重点是防洪排涝。现代,水危机不仅表现在水安全危机上,而且表现在水环境危机、水资源危机。浙江实施“五水共治”,就是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寻求问题的系统解决:治污水破解水环境危机、防洪水破解水安全危机、排涝水破解水安全危机、保供水破解水资源危机和水环境危机、抓节水破解水资源危机。统筹谋划“五水共治”,统筹谋划治水的五个方面,在治水工作中充分彰显了生态效益——保障水生态安全和改善水环境质量;经济效益——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实现治水目标并以治水带动经济转型升级;社会效益——保障饮用水和水环境等基本民生需求并解决水安全问题。针对我市水情最大的问题,把治污作为重要任务,也需要用系统的思维寻求问题的系统解决。

4、深入发动掀起全民治水热潮。从治水主体看,必须形成“政府引领、企业主体、公众参与”齐抓共管的合力。“五水共治”总体上属于公共物品,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主要供给者。因此,政府要发挥治水的引领作用,包括组织引领、规划引领、舆论引领、财力保障等。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不仅体现在一系列治水工程建设上,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的制度设计,让企业自觉成为水资源节约型社会、水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治水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必须依靠全民参与。通过水环境保护、水资源节约等方面的舆论引导和道德教化,让公众自觉参与治水治污。通过水资源信息披露机制、水环境信息披露机制、水价听证制度、水环境污染举报机制等,让公众成为监督的中坚力量。在浙江省,各种媒体、各个网站都有“五水共治”的专栏专题,四处可见“五水共治”的宣传标语,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人人参与,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治水热潮。

我们坚信,在中共宿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市一定能够选准转型升级的路径,克服经济基础薄弱的难题,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民生幸福的新路,打造绿色发展的“宿州样板”。

调研组成员:  孔雪飞(民建会员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靳乔胜(民建会员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陈晓东(民建会员)

     笔: 韩玺钊(宿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特邀参加调研)